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屏東里港信國社區滇緬來台50週年活動

我是在2008年的時候,因為來到美濃拍攝新聞局高畫質節目「基因尋根」的時候,無意間遇到一位警察,他告訴我們有一群異域孤軍就在美濃,有很多東西值得拍。在美濃客家庄想都沒想過會有書上和電影才看到的人物就在附近,當然引起了我的高度興趣。於是很快的前往拜訪與拍攝,承蒙該社區熱心的幫忙,對這個神祕的地方有了初步的認識。
故事是說國共內戰,國軍第8軍237師709團李國輝部和26軍93師278團譚忠所率領的部隊,共約2千人轉戰緬甸北部大其力地區,伺機反攻回去。隨著戰事的嚴峻,成為留在緬甸、泰國、寮國邊界金三角地帶的獨立部隊。隨著中共政權的建立與穩固,這批令中共西南邊陲頭痛的部隊,同時也令緬甸政府傷透腦筋的作戰單位,在中共與緬甸合力夾擊,並由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之下,這批部隊先撤至泰北第一批由李彌將軍率領的撤軍部隊在民國42年首先來台,人數有6750人。但是為了反共復國大業,也只是撤離部份的老弱殘兵,留在緬北的部隊交由柳元麟將軍指揮,部隊又回到緬北。適逢八二三砲戰,滇緬部隊伺機反攻雲南,如此持續戰事,中共與緬軍二度夾擊中華民國政府一概不承認和他們有關,如此成了名符其實的國際難民、異域孤軍。民國50年1月,我方空投物資行動曝光之後緬甸政府繼續控訴下,經由泰國和寮國的同意,由美國政府出錢,將這批4406人的孤軍經寮國到泰國清邁,於民國50年11月抵達台灣。當時尚有密令續留部隊在泰北山區。抵台之後的孤軍按每戶人口數量做安置。家裡只有二口人,就安置在清淨農場的博望新村;三口則在壽亭新村;四口以上則安排在高雄農場與屏東農場,今天的美濃與里港交界的地方。這批四口以上人數較多的孤軍,依照軍士官不同的階級、單身、鰥寡又分住在信國、精忠、定遠、成功等四個新村。
剛來高雄農場的這批孤軍約有四國九個族群,90%是雲南人,其中又有七八成是少數民族,包括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傈僳族、景頗族、佤族、苗族、瑤族,是少數族群中的少數,以務農為生,但當時荖濃溪床都是石頭,無法耕種。經過多年的開墾,才將荒地變成了可耕地。就算現在去看這些舊照片,還是可以深刻感覺到當時的艱辛與辛酸。到了民國七十年以後,經濟慢慢好轉,就開始有滇緬風味餐的出現,後來香料種植成功,供應給清淨農場其他的雲南同胞。據信國社區發展協會的說法,每次屏東舉辦美食比賽,他們隨便派一隊就可以拿名次,而且通常都是冠軍,聽聽這種口氣,做人如此豪邁,該有多爽快。2009年我結婚搬來美濃之後,也是經常來這裡吃美食,就算住的這麼近,都有一種令人難忘的滋味在心頭。
民國100年11月19日,滇緬孤軍擴大舉辦慶祝來台50週年,我們有幸參與這個慶祝活動,也為歷史留下一些見證。
(活動影片請點擊我的另一個部落格 One Cut TV)
信國社區文物館






信國社區活動中心

信國趕街園遊會

滇緬手工藝品

雲南大薄片

雲南筒帕

擺夷粑粑



少數民族服裝秀

滇邊打歌隊表演歡樂的摩梭人

穿著滇緬少數民族服裝表演者合照

四川變臉演出者謝鈺欣與居民合照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嘉義太保市梅厝祭祀女媧的保福宮

嘉義太保市梅埔里梅子厝的保福宮廣場,面對廟的右側集會所申請整建,2011年10月4日到這裡看了一下現況。這個集會所除了村民休息聚會之外,最特別的就是提供給該地鑼鼓陣的集會之用。當地老人的說法是,這裡的鑼鼓陣好比內門的宋江陣,我們聽了也嚇了一跳,這麼重要的文化資財,怎麼聞所未聞。於是和老人要照片,他們卻說都沒拍照,剛見面也不方便再詢問,相信這裡是未來文化發展的寶庫。
梅厝是個客家聚落,到保福宮參觀才真正嚇了一跳,這裡祭祀的是補天的女媧。趕快看了一下沿革,原來隨鄭成功來台的祖先輩,在康熙年間在此地結社成莊,莊名為「梅仔厝」,後改為「梅埔村」。後因清廷腐敗,盜賊四起,又加上瘟疫流行,莊人於是請來白河鎮女媧娘娘廟,降乩滅災。災禍過後,深得村民信仰。現在的保安宮建於1972年,我們到的這一天,剛好村民陸續前來祭拜三太子生,讓我們見識民間信仰的根深蒂固。
太保市梅厝保福宮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馬祖南竿蔬菜公園

在台灣生活了大半輩子,雖然經常在外面拍片,有些地方還是絕對的陌生。應友人的邀請在2011年的9月10號到馬祖講一堂社區影像紀錄的課,這是第一次到馬祖。朋友安排我們住的地方,就在蔬菜公園旁。我們到的時間已經傍晚了,隔天一大早就聽見雞鳴,接著傳來蔬菜公園人們的交談聲和歡樂聲。我在樓上聽著,第一個印象就是感覺這裡比起我住的鄉下,更有無憂無慮、悠然自得的氣氛。旅程都還沒開始呢,光是耳裡聽的,就愉快了。
了不起的是,蔬菜公園居然在連江縣政府前,面積大約像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意思就是如果總統府前是一片農地,就像馬祖的蔬菜公園一樣,提供土地供人民耕種作物,是個很好的主意。只是想歸想,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的事情,要是凱道改成凱稻就好了,這是告訴大家,農業的重要性,那是維持生命的根本,別把農事想得簡單了,對我來講,那才是高科技呢。
馬祖南竿蔬菜公園

蔬菜公園就在連江縣政府前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屏東竹田鄉二崙村遺棄在檳榔園的敬聖亭

像我這樣一個外地人定居在客家庄,對於客家文化,特別是帶有字跡的紙張也有神格,必須要在敬字亭燒成灰,之後順著河回到天上這樣的習俗為之動容。每每看到敬字亭,心裡面由衷燃起無限的敬意。現在還能夠保存的敬字亭已不多見,我住的美濃地區也只有三座。2011年7月1日,我們走訪竹田二崙,請村長帶我們找到了棄置在檳榔園裡頭的敬聖(字)亭。二崙村曾經是竹田的行政中心,康熙初年建庄,因比頭崙庄來得晚些,因此得名。敬聖亭六角四層,原有大小兩座,兼具風水鎮煞功能,約莫是光緒年間興建,象徵著二崙文風鼎盛。故事看起來一切圓滿,可惜後代子孫人為肇禍,致使祖先蒙羞。1980年土地重劃,居然把大的給拆了。怪的是,拆的那天怪手工人直鬧肚子疼,所以小的就不敢拆了,可是卻又這樣留在私人的檳榔園裡。土地的主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又不敢動,政府也不理,就這樣靜靜的一邊守水口,一邊守著檳榔園,守著守著也變成斜塔了。光是這樣離奇的身世,就應該來這裡看看這座敬聖亭。要來得快點,地方上已開始重視古蹟,想把這座敬聖亭遷移至前面的伯公壇旁。當然可想而知,檳榔園的主人肯定是三條線,什麼跟什麼。不過主人應該也是愛鄉愛土,這種文化財也不適當就自己私了,不過可以考慮以出租的方式租給政府99年,玩玩不平等條約,當然伯公還得先同意,看看這個公道怎麼個還法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高雄甲仙客家足跡

2011年6月14日有機會前往甲仙,拜訪甲仙愛鄉協會,尋覓現有的客家風情。1736年,乾隆元年,有個人叫做甲仙,到這裡開墾,甲仙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現有居民7千多人,客家人佔了1/3,只是感覺不出來客家人如此的多,不過甲仙的政經領導,卻多為客家人。日治時期的第二年1896年,因開採樟腦所需,引進桃竹苗的客家人來此墾荒。
目前還留下的客家先民足跡已不多,有必要加以保護與保存。我們首先去看了三冠王冰城停車場前的古井,當地有心人想將甲仙串成一條產業與文化路線。請了三冠王的少東出來,看看這口井是否由公家出錢維修。少東直說因為生意好,不想動這口井,怕破壞風水。第一站就碰了個釘子,所以我還是覺得台灣什麼也不缺,就缺好的觀念。如果這裡是一個文化景點,不是會有更多的人過來,也許少東擔心人太多人了,把大門給堵住了,客人就進不來了,如此考慮也是有遠見,難怪他是少東我不是。我們去的第二個地方是老街分駐所裡面的百年樟樹。到的時候已有一批遊客和樟樹合影。這三棵樟樹是1906年種的,有著甲仙人的共同記憶。我們接著臨時去了一個客家夥房,在甲仙已不多見,只是地處偏遠,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規劃。在甲仙最有客家標記的地點就是褒忠義民亭,根據游永福先生的資料,客家先人張玉水先生在日治時期從新竹枋寮褒忠亭帶來一支義民爺令旗,奉祀於甲仙和那瑪夏交界的製腦寮內。1972年整個製腦結束了之後,就將令旗改製成令牌,並且建造神壇祭祀。現今的義民亭地處更偏遠,在東安里崩坪坑油礦巷29-1號,規模頗大完全出乎意料。更特別的是,管理委員會已無任何客家人,廟前有兩口古井,是山明水秀的清靜地,每年農曆7月19日為祭典日。
翻拍甲仙於南橫開墾時期的空照圖

三冠王冰城前的古井




甲仙老街分駐的百年樟樹





甲仙客家夥房


甲仙褒忠義民亭